土地资源学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形成、发展、变化的研究,准确把握其分类、数量、质量的时空分布及演化规律,探讨其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科学,它是土地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处于基础位置。
一、土地资源学的学科性质
它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科学和技术科学于一身的交叉学科,既是基础科学,又是应用科学,既是一门分支科学,又是一门综合科学。它既要研究有关土地资源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又要为土地资源管理等提供方法和信息,既是土地科学体系中诸多分支学科之一员,又是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土壤学、测量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的有机结合,其自身又可分为土地类型学、土地调查学、土地评价学等三级学科。
二、学科内容体系
由于《丛书》的编排,本书主要包含下列内容:
1.土地资源的产生及各组成要素特征研究;
2.对土地资源的理论认识和价值判断;
3.土地资源类型与土地评价研究;
4.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研究;
5.人地关系与土地健康研究;
6.区域土地资源宏观调控研究。
对于土地保护、土地生态、土地信息等内容,因有专书编写,故在本书中虽必然涉及,但尽量注意以独特视角阐述,避免过多寻常的重复。
在研究中,要处理好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土地资源独特的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关系,处理好综合效益最大化问题,处理好近期、中期和远期利益等问题。
三、学科基础理论
学科基础理论是学科发展的指南,土地资源学的学科基础理论要紧紧围绕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展开。
1.土地资源伦理观:这是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它应反映出在对待土地资源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伦理观,建立尊重和善待自然资源、人地和谐的伦理关系,这是一次世界观的变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人,而是伙伴,要协同发展。
2.土地资源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和系统论的方法是认识土地资源的重要理论支持。土地资源是一个开放的耗散巨系统,其结构、组成、演化及特征等均应用系统理论和系统的观点去认识、去研究,孤立的、就事论事的方法将一事无成。
3.土地资源过程理论:土地资源和其它事物一样,处于产生—演化—衰亡的运动过程之中,当前我们面临的和将可能出现的土地资源问题,既不应视为孤立的区域性问题,也不都是瞬间的突发事件,而是自然演化和人地关系发展的必然,人类必须对自己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方式做出正确抉择,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4.土地资源价值论:以土地资源为中心的自然资源,其形成和演变的原始过程源于自然力,其价值不仅表现在其使用价值上,而且还有着诸如存在价值和遗传价值等非使用价值;不仅表现在经济价值方面,还有着更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对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其综合价值最大化。全面认识土地资源价值,对其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土地资源辩证理论:辩证的观点是科学研究的灵魂,面对错综复杂土地资源系统的诸多问题,如进化与衰退、耗损与更新、数量与质量、优势与劣势、开发与保护、有限与无限、有用与有害、效率与公平,以及人口增长的利弊、科技发展的利弊、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等,无不贯穿着矛盾和冲突,必须辩证认识,妥善处理。
6.土地资源产权理论:土地资源学回避不了产权问题,这是很清楚的,不仅是在资源调查、评价等方面的具体产权问题,而且“产权”明晰的思维应贯穿其中,“公地”的悲剧应铭记于心。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高资源效率,产权必须明晰、安全、有效,法律上可转移,且交易费用低,要时刻关注外部效应。
四、学科研究前沿
1.土地资源学的学科体系及与相关学科关系;
2.时空结合对土地资源的产生、发展的深入研究;
3.对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观的深入研究;
4.土地资源调查评价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5.资源开发、保护,环境整治、重建中与土地资源有关的问题研究。